NFT 2.0:下一代NFT将更加高效和可信赖
非同质化代币(NFT)这几年来一直占据着头条。虽然很多人试图弄清楚NFT存在的意义,但需求却迅猛增长,机构纷纷建立,相关术语也进入了我们共同的意识。

然而,还有一个房间里的大象:NFT难以使用,大多数人都在喝数字后的假酒。但这些问题也带来了提供解决方案的机会。NFT的获取便利性和合法性都迫切需要改变。随着资金涌入这一领域,市场开始成熟,这种变革势头正不断加强。我们正步入NFT的新时代——NFT 2.0,届时主流人群将更容易接触这项技术,NFT的潜在价值主张也将更加透明和可靠。
回顾NFT的崛起
NFT在其短暂的生命周期中,已经爆发式地进入加密货币领域,2021年交易额达到17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膨胀至1470亿美元。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交易量由不到40万人持有,每人平均交易额高达47000美元。
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NFT自身自诞生以来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例如,于2017年免费铸造的CryptoPunks,发展到蓝筹股地位,去年在苏富比的一次拍卖中以1180万美元的最高成交价达到顶峰。几年后,负责创造Punks的Larva Labs公司被无聊猿游艇俱乐部的母公司Yuga Labs以未公开的价格收购。

NFT的进化
一开始被视作一种时尚,但NFT却展现出惊人的持久力,吸引了各大名人和品牌的关注,甚至在超级碗广告中出现。例如,百威、麦当劳和阿迪达斯都发布了自己的系列,耐克则通过收购RTFKT Studios进入这一领域。
相关:为什么主要全球品牌在元宇宙中实验NFT?
相关:为什么主要全球品牌在元宇宙中实验NFT?在组织制定他们的NFT战略的同时,整个空间与过去几十年来的技术创新有着一种相似之处,只是在显著加速的时间线之下。iPhone用了大约10年才达到当前版本,而NFT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从8位像素化的图像和类似于乒乓游戏的区块链游戏发展到高保真度的3D动画和复杂的“赢钱”游戏机制,实现大规模多人体验。
尽管实际的NFT在进化,但由拾遗和工具组成的生态系统也在迅速发展。NFT铸造平台和工具的大量涌现大大降低了入门门槛,这在市场上制造了深度饱和。截至2022年3月,OpenSea上的NFT数量比2010年互联网上的网站还要多,产生了大量的噪音,这让很多人难以割舍。
1/ 现在OpenSea上的NFT比2010年互联网上的网站还要多。
不久,NFT的数量将超过网站,甚至可能超过网页。这种增长对我们如何索引NFT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种资产类别的持久力和巨额的交易量改变了创作者进入这一空间的方式。很多人匆匆忙忙地推出他们的Web3战略,或者将粉丝们视为一种流动性的来源,结果却是一团糟,许多项目都出现了失误、卷钱跑路和废弃项目。简单来说,大多数公司和创作者还没有准备好进入Web3,他们需要比工具更多的手把手指导和穿白手套服务。

就像电子邮件一样
最终,NFT似乎正朝着电子邮件的方向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公司需要雇佣专业的编码人员来编写电子邮件。早期采用者创立了有利可图的机构,能够为财富500强公司提供服务,并执行早期的数字战略。信息差距赋予了这些机构巨大的杠杆作用,直到技术进步(和教育)使品牌能够自己处理。
相关:我们甚至还没有挖掘NFT的潜力
相关:我们甚至还没有挖掘NFT的潜力同样,目前正处于品牌寻求专家教育并使他们为Web3未来做准备的时代,他们完全内部处理其Web3战略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NFT(以及加密货币总体而言)的入职流程相当复杂,许多人难以处理。然而,一些公司正在找到处理加密领域更难方面的方法,为与粉丝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开辟了途径。

为大众量身定制的NFT 2.0
目前版本的NFT并不适合大众消费。对于消费者来说,入职系统不够流畅;波动性对忠实粉丝产生损害;它扭曲了艺术家与粉丝之间的关系。NFT的价格与消费者所能获得的价值之间存在着太多的不协调,许多系列因未能执行其路线图而遭遇需求冲击。
核心NFT买家变得越来越精明,能够识别出卷钱跑路和骗局,这意味着他们不太可能铸造新的系列。虽然很容易看到交易量的下降,并认为这是末日降临,但现实是,NFT需要一次大规模的清洗,以淘汰那些想快速致富的人,并更有效地激励空间中的真正构建者。在熊市期间, vaporware在消失,而能够经受住从Web2向Web3转换的风暴的弹性公司将会繁荣昌盛。如果时机不正确,机构将被抹去,但准备好进行像电子邮件一样转变的公司将会最大化高利润、高接触的项目,同时捕获长期收入流。
这对于你在该领域建设、潜在的最终用户或投资者都有重要影响。这个空间将快速发展并迅速进化。如果不留神,你可能会错过它。
本文由马克·彼得·戴维斯和斯特林·坎贝尔共同撰写。
马克·彼得·戴维斯斯特林·坎贝尔本文不包含投资建议或推荐。每一次投资和交易都涉及风险,读者在做出决定时应进行自己的研究。
此处表达的观点、思想和意见均为作者的独到见解,不一定反映或代表Cointelegraph的观点和意见。
马克·彼得·戴维斯斯特林·坎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