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二层质押提供了比利率更优越的替代方案
比特币(BTC)转变为第2层(L2)解决方案,这让每一个用户都受益。从支持提高交易速度和交易量到增强安全性,以及在比特币内直接实现智能合约,仅凭L2的技术优势,就使得它在比特币生态系统中成为一个重大发展。
然而,比特币L2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技术改进。到目前为止一直不可能的比特币质押出现了,这标志着将加密货币质押合法化和主流化的一个重大步伐。除了为货币持有者创造价值外,质押还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利率,这种利率是由用户而非中央银行和政府政策所定义的。这种“人民利率”为有缺陷的传统利率系统提供了替代方案——而且能够质押一个受信任且高度认可的资产,这增强了这一展望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实际上,引入比特币L2意味着不再依赖公共互联网传输数据,比特币交易现在可以通过第2层(或数据链路层)进行传达,保证数据速度和包传输,无论双方之间的流量水平。
相关内容:登云升级不足以扩展以太坊
相关内容:登云升级不足以扩展以太坊从终端用户的角度来看,复杂的智能合约现在可以直接在比特币中开发和实施,包含所有必要的条件、依赖和义务——使得比特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换手段,还是一种合规手段,确保合同的完整性。
比特币L2提供的另一项好处是质押,即有机会从您管理的比特币代币中获得利息或回报。尽管像Tezos(XTZ)、Cosmos(ATOM)、Solana(SOL)、Cardano(ADA)和以太坊(ETH)这样的区块链传统上已经使得“休眠”代币能够为其持有者赚取奖励,但比特币一直无法做到这一点。从历史上看,除了在价格波动上进行交易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从“储蓄”比特币中创造价值。
有缺陷的基准利率系统
比特币质押对于比特币“最大主义者”社区来说可能会是一个重大新闻——但更不明显的是,比特币质押对更广泛经济格局的潜在影响。
通过质押将比特币投入使用,类似于主流基金经理、投资者和中央银行使用法定货币的方式。一个国家的基准利率——中央银行为贷款向商业银行收取的利率——名义上代表了将钱存入储蓄账户而不是投资其他地方的代价。这背后是这样一个观点,即利息回报可以抵消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自身又受制于一个经济体系的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随着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创新使得公司能够使用相同的或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价值。这种估值下降反映在通货膨胀上,从而降低了实际工资水平。
理论上,利率和通货膨胀应该相互抵消,反映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力增长。通过这种方式,储蓄者因向融资创新(这些创新应该推动生产力)贷款而得到奖励。
然而,在实践中,利率却做了完全相反的事情。在过去十年中,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有效利率一直保持在零。从2010年到2020年,欧洲基准利率保持在1%以下,从2016年起有效利率为零。美国的基准利率经历了类似的走势,直到2018年才超过了1%。
相关内容:尽管以太坊ETFs存在,但Solana仍将获胜
相关内容:尽管以太坊ETFs存在,但Solana仍将获胜这被宣传为对有抵押贷款的房主的利好消息,意味着抵押贷款利息支付更低,更加负担得起。然而,持续的或零有效利率对人口的不同部分以及更广泛的经济产生了混合影响,难以看到拒绝向那些谨慎地将钱存入银行的人提供回报的政策如何能被认为是一个好政策,或是一个公平的政策。
中央银行仅在其被政府允许的范围内独立,而作为中央银行的行长是由政府任命的,他们是政策的执行者——而虚假的基准利率是这种做法的一个后果。
在考虑更广泛的基准利率格局时,很明显的是,它们已经脱离了支撑其基本功效的基本理念。利率与投资的机会成本之间没有相关性。相反,基准利率风险变成了一种官员可以方便而投机地使用的政治工具。
一个“人民利率”
比特币质押提供了一个替代方案。正如法定货币可以在储蓄账户中创造收入一样,未使用的比特币也可以为参与者赚取奖励。然而,与传统金融体系不同,比特币质押的利率是由用户自己而非中央银行决定的,不会受政治议程的拖累。
比特币越有用——以交易量和频率、智能合约的使用案例以及更广泛的货币信心来衡量——比特币的利率就会越高。反之亦然——信心下降或突然出现的更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会导致比特币利率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利率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汇率,其中受欢迎、至关重要的经济体会因其而他方产生溢价。
这种可能性已经在广义质押中隐含在内,但比特币在加密货币主流理解中的地位提高了质押的知名度和重要性,以及其可及性。比特币L2的影响深远,而比特币质押所产生的新结构应该引起每个人的兴趣,而不仅仅是生态系统内的深度参与者。
比特币质押是一个新鲜、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针对目前薄弱的系统——使得参与者定义的新利率成为可能,而不是游说者和政府利益,成为我们经济体系更美好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
Jonathan Hargreaves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或投资建议。本文中表达的观点、思想和意见仅代表作者,并不必然反映或代表CoinTelegraph的观点和意见。